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植物百科 > 本文内容

乌蕨

发布时间:2021-12-18 02:20:02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604)

别名

科属植物蕨类植物门 薄囊蕨纲 水龙骨目 鳞始蕨科 肖乌蕨属

花期

乌蕨的介绍

乌蕨(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为鳞始蕨科(又称陵始蕨科)(Lindsaeaceae)乌蕨属植物,又名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细叶凤凰尾等,是一种民间中草药。乌蕨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长江以南省区。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疼腮、口疮、烫火伤、毒伤、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伤出血。乌蕨在民间有“万能解毒药”之称,甚至可用治疗胃癌,肠癌、肝炎等。现代研究表明乌蕨含有黄酮、酚类、挥发油、甾体和多糖等成分,其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强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

乌蕨的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泽直径2毫米,圆,上面有沟,除基部外,通体光滑叶片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变狭,四回羽状羽片15-20对,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状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状的顶部下有10-15对,连接,有短柄,近菱形,长1.5-3厘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状或基部二回羽状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针形,先端截形,有齿牙,基部楔形,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条细脉的短而同形的裂片。叶脉上面不显,下面明显,在小裂片上为二又分枝。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通体光滑。孢子囊羣边缘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顶生1-2条细脉上囊羣盖灰棕色,革质,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近全缘或多少囓蚀,宿存。

乌蕨的生态习性

生林下或灌丛中阴湿地,海拔200-1900米。

乌蕨的分布区域

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安徽南部、江西广东海南岛、香港、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热带亚洲各地如日本菲律宾、玻里尼西亚,向南至马达加斯加等地也有。

乌蕨的养殖方法

盆栽蕨可腐叶土掺入少量细沙作为培养土。

室内培养最好放置光线明亮处室外培养应遮荫,避免烈日直晒。

生长季节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夏秋高温天气应向页面及植株周围喷水,以提高环境湿度,但浇水也不可过多,盆土勿积水,以免导致落叶烂根

生长旺季,每1-2周施稀薄液肥一次促进枝叶旺盛生长施肥氮肥为主。冬季则应适当控制水分停止施肥。

乌蕨可耐5℃左右低温,冬季室温最好控制在8℃以上


乌蕨生长期可从底部根茎处萌生小植株,可采分株繁殖,分株宜在3-4月份进行也可采用孢子繁殖。 

用孢子繁殖。盆栽苗分株可在换盆时进行,洗净根茎部,选间隙部位切。

乌蕨的病害防治

乌蕨不大容易发生病虫害,偶有蚜虫、红蜘蛛危害,可喷洒肥皂水或氧化乐果防治。

乌蕨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全草可入药。
【药用主治】
【僳僳药】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发热,肝炎,痢疾,肠炎,毒蛇咬伤,烫火伤等《怒江药》。
【苗药】多担,会京初:全草用于白喉,咽喉痛,骨折,刀伤出血,烧烫伤《桂药编》。黛答滚,乌蕨,小野鸡层:全草治胃癌,肠癌,感冒发烧,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治烧烫伤,皮肤湿疹。
【瑶药】针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药编》。
【畲药】凤尾蕨,凤尾草,土黄连,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肠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医药》。
【土家药】阉鸡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呕血,摆白《土家药》。线鸡尾:全草用于肝炎,肺痨,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伤出血,风热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烫伤,外伤出血。

乌蕨的作用用途

乌蕨的叶常绿而多回分裂,形似羽扇,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如瓶,奇丽可爱。宜植于林缘、墙脚或岩旁,亦可盆栽。


可提取红色染料。

欢迎分享转载→ 乌蕨

上一篇:扇叶铁线蕨

下一篇:食虫草

用户评论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