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植物百科 > 本文内容

鸡麻

发布时间:2022-01-06 09:10:01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793)

别名:白棣棠、三角草、山葫芦子、双珠母、水葫芦

科属植物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纲 蔷薇目 蔷薇科 鸡麻属

花期春季

鸡麻的介绍

鸡麻(学名:Rhodotypos scandens),别名双珠母,蔷薇科鸡麻属植物,落叶灌木,高0.5-2m,稀为3m。小枝紫褐色,嫩枝绿色光滑。叶对生叶柄长2-5mm,被疏柔毛托叶膜质狭带形,被疏柔毛,不久脱落花期4-5月。果期6-9月。喜光, 耐半阴耐寒怕涝我国部分日本、朝鲜都有分布,临床上主要用于治血虚肾亏,口服。

鸡麻的形态特征


鸡麻为落叶灌木,高0.5-2米,稀达3米。小枝紫褐色,嫩枝绿色,光滑。


鸡麻的叶对生,卵形,长 4-11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至微心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上面幼时被疏柔毛,以后脱落无毛,下面被绢状柔毛,老时脱落仅沿脉被稀疏柔毛叶柄长2-5毫米,被疏柔毛托叶膜质狭带形,被疏柔毛,不久脱落。


鸡麻的单花顶生于新梢上花直径3-5厘米萼片大,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锐锯齿,外面被稀疏绢状柔毛,副萼片细小,狭带形,比萼片短4-5倍花瓣白色,倒卵形,比萼片长1/4-1/3倍。


鸡麻的核果1-4,黑色或褐色,斜椭圆形,长约8毫米,光滑。
鸡麻的花期4-5月,果期6-9月。

鸡麻的生态习性

鸡麻喜光, 耐半阴。耐寒、怕涝,适生于疏松肥沃排水好的土壤
鸡麻多生长海拔100米至8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疏林中及山谷林下阴处。

鸡麻的栽培技术


鸡麻不很耐移植移栽应在初春秋末落叶后进行,移栽应带土球,移栽前应对植株进行修剪,一是要疏除过多枝条,二是要对长的枝条进行截短,进行修剪不仅可使株型美观,而且利于移栽成活。栽植时要施足底肥,底肥可选用经腐熟发酵的牛马粪或烘干鸡粪,底肥应与栽培土充分拌匀,栽植后要立即浇头水,五天后二水,再过一周浇三水。


进入正常管理后,栽植当年可每月浇一次透水每次水后要及时松土保墒,夏季雨天应及时将树盘内的积水排除防止水大烂根。秋末要浇足浇透封冻水。翌年早春要及时浇解冻水,此后也按每月一水的方法浇水。秋末照例浇好封冻水。从第三年起,必需浇好解冻水和封冻水,其他时间可靠自然降雨生长。
鸡麻喜肥,充足肥料可使植株丰茂,叶片大而繁密。给其施肥,应尽量选用农家肥,如植株长势欠佳时可采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办法来促其生长。施肥一般在秋末进行,可选择经腐熟发酵的牛马粪或芝麻酱渣,也可选用腐叶肥,可结合浇冻水进行。


鸡麻在园林中的株型常见的为自然圆球形整个植株要保持内疏外密,内高外低的株型。对于过密枝条要及时疏除,保持植株通风透光。因其是新枝开花,故此每年对枝条要进行短截,促其多开花。花后要及时将残花剪去,防止其结果而消耗养分

鸡麻的繁殖方式

鸡麻的繁殖可用播种法和分株法。
株法成活率高,且这株开花早,故较为常用。早春将鸡麻植株挖出,用利刀将植株根部进行劈砍,每个植株不少于3—4个枝条,然后用木炭粉或硫磺粉对伤口进行处理,再进行栽植。

鸡麻的病害防治


叶斑病
鸡麻常见的病害是叶斑病,此病系半知菌类真菌侵染所致,夏季高温高湿期为发病高峰期,在日常养护中,一是加强水肥管理,促使植株生长旺盛,二是要加强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如果发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进行喷雾,连续喷3—4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蜘蛛蚜虫
危害鸡麻的常见害虫红蜘蛛和蚜虫,如有红蜘蛛发生,可用0.36%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进行杀灭,如有蚜虫发生,可用10%氯氰菊酯如有3000倍液进行杀灭。

鸡麻的分布区域

鸡麻分布在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辽宁、湖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鸡麻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归经】肾经
功效】补血,益肾
【考证】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科属分类】蔷薇科
【主治】血虚肾亏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800m山坡疏林中及山谷林下阴处。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6-9月采果实,晒干。
【性味】甘平
【临床运用】治血虚肾亏:鸡麻果实蒸五分钟,取出,用七至八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空腹服或用根一两,切片,水煎取汁,冲糖、酒,早晚空腹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出处】《中华本草》

鸡麻的园林用途

鸡麻的花叶清秀美丽,适宜丛植于草地、路旁、角隅或池边,也可植山石旁。
鸡麻在我国南北各地栽培供庭园绿化用。

欢迎分享转载→ 鸡麻

上一篇:虎耳兰

下一篇:雪下红

用户评论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