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药材百科 > 本文内容

硫黄

发布时间:2021-12-12 15:54:18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607)

硫,黄牙,天然黄色。

酸性温暖有毒

肾大肠经。

本产品为天然元素矿物硫族天然硫。采矿后,将其加热和熔化以去除杂质,或用含硫矿物进行加工。

本产品呈不规则块状。黄色或略带绿色的黄色。表面凹凸不平,油脂光泽,常有许多小孔。把它紧握在耳朵旁边,你可以听到轻微的爆裂声。它是轻,松散和脆弱的,其横截面通常是针状晶体。它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味道清淡。

硫磺的用法和用量

适合外用,研磨末端油并涂抹影响部位。口服1.5~3G,加工后成丸服用。

硫磺:去除杂质并将其敲碎。

制硫:取下硫磺块,与豆腐一起煮至豆腐变黑变绿,取出洗净,阴凉处晾干。每100公斤硫磺,使用200公斤豆腐。

硫磺功效

外用、解毒杀虫、治疮、口服、补火、阳便。

外部治疗:用于疥疮、脱发、坏疽和痤疮。口服:用于阳痿、足寒、虚寒哮喘、寒哮、虚寒便秘

硫磺禁忌

阴虚火热孕妇不宜服用。

① 药对:“曾青做到了。恐惧细辛、飞莲、简单硝酸盐、铁和醋&Rdquo

② 这部经文符合原文:“ldquo;长期使用会伤害阴部和大肠,经常导致血便、湿热和瘙痒,不适合&Rdquo

硫磺配伍

① 长期治疗男性腰肾、心腹积存、腹下寒癣、腹部虫害、精子丢失、溺水、身形乏力、脚膝酸痛、寒风顽固、霍乱转筋、虚滑利,治疗女性血结、寒热,阴损、坏疽和痔疮:十两硫磺。清理采砂、飞过、用瓷盒、用水和红脂密封、用盐和泥干燥、在地上干燥、在地上填满一个小罐子、装满满粒的水,并将混合放在顶部,用泥固定食物,并将火保持七天七夜。侯侯,上火加一斤煅烧,侯寒提取,研为细,末用一两个馒头,用一两个馒头,泡在汤中持水,寻丸,如梧桐大。每次服用30粒,最多100粒。喝热米饭,然后空腹吃。(菊芳金叶丹)

② 治阴毒、面色青、四肢寒、烦躁腹痛:硫黄粉、新水、调两钱,久了,不冷不热,更注意慢下来,再吃一次,出汗旅游。(原配方桓阳散)

③ 治疗脾虚下白,脾胃虚寒,停水凝气,凝成白流鼻涕下出:船上一、二硫(研究结束时),一点炒面。痛颜,滴寒热水丸,五子大开。每米汤五十粒。(杨氏保命方)

④ 它可以治疗腹泻和伤风虚寒极:硫或二。细碎,先融化黄蜡,再打黄粉,然后丸子变稠,丸子变大梧桐。每只脚有五粒药丸,新的水被吸了下来。(

、圣灵、黄蜡丸)、所有犯人的冷风、大风、感冒或腹泻等:硫磺(明亮干净,极细,用柳树杀死)和半夏(在汤中七次,为更细而干燥)。将上述配料均匀分开,生姜和天然汁一起,在干蒸中搅拌,搅拌混合物,倒入砂浆中数百次。这些药丸是梧桐的。在温酒或姜汤中服用15至20粒药丸,并在女性醋汤中服用。(菊方半生丸)

⑥ 治疗胃气、寒痛特别有效延胡索、胡椒、五灵脂、白豆蔻五元,硫磺一至二元,木香二至五分(切片晾干)。研磨细粉,充分混合并储存。强者得1分,弱者得8%,老人和儿童得5%。取半小杯温热的烧酒,搅拌均匀。第二天,吃薄米汤,五天后再吃干米饭。孕妇不应该服用。(广泛收集经验,切根丸)

⑦ 治疗中风引起的疥疮:芝麻油加硫磺擦。(肘部后面)

⑧ 治疗干癣和湿癣:半石硫黄色,半风化石灰,两铅一脂粉末。像粉末一样研磨,与生油混合,先用布擦拭。在无涂层的房间里,煎葱甘草汤,然后清洗如果改变它,遵循这个。(生肌乳生散总记录

⑨ 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一到两个硫磺,一个银珠和半公斤陈醋。在铁勺中熔化硫磺后,将其放入银珠中并充分混合。在地面上挖一个2到3英寸深的坑。将醋和溶解的硫磺溶液依次倒入池中,凝固后取出,融化。治疗三次,捣碎细粉,与植物油充分混合,用布药擦患处,每天两次。(内蒙古新中草药疗法选材)

⑩ 治疗潘多拉:硫磺黄色粉末,少量葡萄酒,喝果汁,或增加枫油更好。(仁斋之志方)

⑾ 治疗疮风病,白色成片:用布擦醋,磨硫磺和附子,或用硫磺和明矾擦。(姚森坦处方)

① 治疗阴生湿疱:石硫黄,粉状研磨,敷于疮处,每日三次。(梅时吉颜芳)

⒀ 治疗儿童耳朵:石头的末端是黄色的,在粉状的耳朵里,一天一夜。(千金方)

⑾ 治疗咳嗽和不良反应Er:硫磺、燃烧和吸烟。(处方摘要)

① 治疗酒精引起的红鼻子:本船分为硫磺、鸡心槟榔和少许脑。最后,用丝绸包,日复一日地擦拭,并加入蓖麻油。(瑞珠堂经验方)

⒀ 治疗耳聋:硫磺和雄黄均分。最后,把它包在耳朵里。(千金方)

③ 治疗烫伤和烧伤,缓解疼痛,抵抗感染,保护伤口促进愈合:硫磺和葡萄酒。将硫磺粉碎到磁铁中(金属容器可用),并将其添加到酒中,以确保没有硫磺。点燃葡萄酒,把它烧成炭灰色。由于葡萄酒中含有水,如果燃烧后仍有水,可以用慢火将硫磺烘干,然后研磨表面,洒在受影响的部位。如果有水泡,打破水泡并涂抹粉末。(辽宁省新型中草药疗法选材)

欢迎分享转载→ 硫黄

上一篇:藜芦

下一篇:雄黄

用户评论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