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功效作用 > 本文内容
发布时间:2025-08-14 12:20:01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181)
惊风草,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直梗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alpinumL.var.elatumUlbr.[T.esquiroliiLevl.etVent.]的全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凉肝之功效。常用于痢疾,肠炎,小儿疳积,目赤肿痛,肝热惊风,疮肿,湿热痒疹。
清热燥湿,解毒,凉肝。
用于痢疾,肠炎,小儿疳积,目赤肿痛,肝热惊风,疮肿,湿热痒疹。
内服:煎汤,3-9g。
《云南中草药》:“苦,凉。”
《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苦、辛,平,有小毒。”
《云南中药志》:“清肝消疳。主治小儿疳积,小儿肺炎,小儿惊风。”
《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清热,解毒。用于疮肿,目赤,湿热痒疹,痢疾,肠炎。”
1.治目赤肿痛:小青草9g,千里光18g,夏枯草18g,天胡荽18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肠炎、痢疾:小青草9g,野棉花根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全草长约40cm。须根黄褐色。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近革质,圆菱形或扁椭圆形,3浅裂,背面有时被短柔毛。总状花序,花小,萼片早落无花瓣雄蕊多数,花药长线形,先端尖锐,花丝丝状子房扁椭圆形,柱头箭头形。
毛茛科植物直梗高山唐松草。
直梗高山唐松草,多年生小草本,全株无毛。叶均基生,4-5或更多,为二回三出复叶叶柄长1.5-3.5cm叶片长1.5-4cm小叶薄革质,有短柄或无柄,圆菱形、菱状宽倒卵形或倒卵形,长和宽均达10-20mm,3浅裂,浅裂片全缘,基部圆或宽楔形,背面有时被短柔毛,脉稍隆起,网脉明显。花葶高达25-38cm,常有一分枝总状花序苞片小,狭卵形,花两性,花梗向上直展,不向下弯曲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长约2mm,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约5mm,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长约1.2mm,先端有短尖头心皮3-5,柱头约与子房等长或稍长,箭头形。瘦果狭椭圆形,稍扁,长约3mm,有8条纵肋,无柄,花期6-8月,果期7-9月。
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生于海拔2400-4600m的高山草地。
欢迎分享转载→ 惊风草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