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药材百科 > 本文内容

牡丹皮

发布时间:2022-03-15 13:40:02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667)

牡丹皮

牡丹根皮,牡丹皮,牡丹根。

苦涩,辛辣,略带寒冷

归宿,肝和肾经络。

毛茛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牡丹皮的用法和用量

6-12g。

快速清洗湿润、切片并干燥。

芍药主要治疗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热病进入营地血液,温毒斑,吐血流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闭经,痛经,跌打痛,痈,肿疮毒。

牡丹皮配伍

1本草经注:“药典”;恐惧菟丝子&rdquo

2。《唐朝本草》:“害怕贝母、大黄&rdquo

3。《日本花子本草》:“避免大蒜。带果皮:清热&Rdquo

牡丹皮禁忌

脾胃虚证腹泻忌用。

关于牡丹皮的讨论

1《本草纲目》:“牡丹皮用于治疗手足少阴、厥阴四经。盖火为阴火,阴火为相火。古方只用此药治疗相火,故用中净肾气丸。后代特别使用黄色的分蘖来控制阶段性火灾。他们不知道丹皮的技术甚至更好红花有益,白花滋补,人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它们应该分开&rdquo[1]

2。草药经典:“牡丹皮味苦微辣,气寒无毒。辛辣散聚,苦寒消血热。是一种重要的凉血药。寒热、阴虚、血热。中风、痉挛、惊厥都是由于阴虚、内热、血液循环不足所致。热消血凉,凉生新血,阴气恢复。当阴气恢复时,火不会燃烧,也没有产生风的迹象,所以我认识主。痈疮是热阻血瘀形成的。凉血活血能治痈疮。辛能散血,苦能解热,故能祛血祛邪,保持肠胃血瘀。内脏属阴,藏精。他们喜欢透明,讨厌热。如果清热解暑,五脏就会平静下来。“鳖鹿”主气有头痛客热、五产气、头腰痛、清热凉血之功效。甄泉还认为,主要的经脉被堵塞,血液会渗出背部疼痛。这是血液因热而枯萎时候。血中有火,这是无法消除的。因此,它可以治疗骨蒸不出汗,儿童天星痤疮和血热。东元说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热,心气不足。这也意味着牡丹皮是王者&rdquo

3。《本草纲目》:“沈柏科先生说:据沈世芳介绍,用牡丹皮、当归、熟地补血,莪术、桃仁破血共生,秦、莲凉血,桂皮、泡江温血,川芎白芍牛膝调血,红花活血,枸杞阿胶生血,香附,牛膝,桂冠,熊胆,调气和血。如果夫阴之火不能知母、白芍相配,产后疾病就无法消除,也不能与桂、雄、益母相配。还想顺气安肝,用青皮和柴胡开痰消沉,用贝母和半夏。若用于化脓、扶毒、凉血,则对乳香没药白芷羌活连翘金银花有帮助。牡丹皮,清心补肾,调和肝,益囊,治疗四经,血火。血气药也。擅长治疗经络阻塞和产后恶血的女性。治疗出血、呕吐、崩漏、出血、跌打血瘀。所有的血气都是疾病,可以通过系统治疗。盖住它的气和香味。香味能理气活血。味苦,苦能降气止血,性凉,凉能生血,味辛辣,辛辣能推陈出新。因此,珍泉的方剂对治疗女性因热、腰痛、夜热、口渴而引起的血虚最为有效。用四样东西加牡丹皮最有效。在古代的方剂中,它也被用于治疗阶段性火发作、阴虚和发热。根据这部经文,寒热、中风、痉挛、抽搐和邪气分为血液。然而,寒、热、中风是指伤寒入血的中风,而不是老年人气虚、痰晕厥的中风。首先,文本中使用了“冷与热”一词,然后是“特殊惊厥”。可以看出,特殊惊厥和惊厥的情况是通过从血液中获取热量来实现的,冷热由邵阳主导&rdquo

4。“与本草相匹配”:;丹皮和川白都能扑灭水中的火。然而,一旦干火被清除,恶火被减少判断就不一致了。盖上肾脏,痛恨干燥。如果天气干燥,水就回不到人民币了。宜用辛润、凉、净。丹皮就是力量。肾脏想要强壮,但是如果它被火伤了,它就不强壮。从本质上补充合适的,川白是原因&rdquo

5。“从草根寻找真理”:;全世界都擅长用黄柏树皮来控制火势,但不知道丹皮的技术更好。黄柏是苦的,冷的和干燥的。一开始就痛胃,长时间阳虚。苦涩和干燥的本质是存在的,很少有人努力去补充阴。丹皮能排净阴火,使火退生阴。因此,它能滋养足够的阴,这不亚于黄柏&rdquo

6。《本经疏证》:“牡丹皮进入心脏,疏通血液,这与肉桂枝完全相同。尤其是桂枝温热,寒滞于血,牡丹皮寒热于血&Rdquo

7《神农本草经》:“主寒热、中风、痉挛、抽搐、邪气,祛症、固瘀、离肠胃,镇静五脏,治痈溃疡&rdquo

8。著名生的其他记录:“除了季候气、头痛、客热和五倦、疲乏、头背痛、风颤和癫痫&rdquo

9。关于药物特性:;治疗冷空气、缓解疼痛、治疗女性经络阻塞、出血和腰痛&rdquo

10。《日花子本草》:“祛邪、悦色、清俗、清血管、化脓、清经、祛颤祛瘀、更新筋骨、祛风痹、降胎细胞、产后冷热血气&rdquo

11。《滇南本草》:“破血能祛病,祛热血&rdquo

12。医学导论:“泻火降火,滋补真血真气,破结储能&rdquo

13。《本草纲目》:“调和血液、生血、凉血。它可以治愈血液中的火焰,消除烦人的热量&rdquo

欢迎分享转载→ 牡丹皮

上一篇:

下一篇:赤芍

用户评论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