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种植技术 > 花草种植 > 本文内容

红叶李的养殖方法:秋季控制水量避免枝条过度生长,在冬季遭受冻害

发布时间:2023-08-26 19:40:01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 :植物大百科阅读(289)

红叶李别名紫叶李,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高可达8米,原产亚洲西南部,中国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广为种植。叶常年紫红色,著名观叶树种,孤植群植皆宜,能衬托背景。那么 红叶李是如何养殖的呢?养殖中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养殖 红叶李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呢?请您带着疑问和我一起往下阅读吧!

红叶李在8-9月是最佳繁殖时间

红叶李对土壤适应性强,不耐干旱,较耐水湿,但在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黏质中性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不耐碱。以沙砾土为好,粘质土亦能生长,根系较浅,萌生力较强

红叶李不很耐寒,耐干旱,不耐阴,耐水湿

红叶李生长适温15—25℃,冬季能耐—5℃低温

红叶李属于阳性植物喜欢阳光充足水土丰茂的环境。在半阴的环境下生长不良,种植红叶李的土地,应避免高达建筑和树木遮挡

红叶李喜肥,除在栽植时在坑底施入适量腐熟发酵的肥外,以后每年在浇封冻水前可施入一些农家肥,可使植株生长旺盛叶片鲜亮。

红叶李喜湿润环境,对于新栽植的树苗除浇好三次水外,还应与4月、5月、6月、9月各浇1至2次透水。7月、8月降雨充沛,如不是过于干旱,可不浇水雨水较多时,还应及时排水,防止水大烂根。11月上旬还应浇足、浇透封冻水。在第二年的管理中也应于3月初、4月、5月、6月9月和11月中上旬各浇水一次。从第三年只需每年早春和初冬浇足、浇透解冻水和封冻水即可。

红叶李的最大特性是生长速度快,萌芽力强修剪越频繁它的枝条萌发量越大,植株越茂密。实践证明,修剪后的密枝红叶李,一个长10厘米左右的枝条就能萌发出五六个小枝,从而让植株更加茂密紧凑。在苗圃生产中,当嫁接苗成活后要及时打尖,下部枝条保留20厘米高即可。如果打尖迟了,就不容易保证灌木上下都有满的冠幅,形成“脱脚”。

把要换盆的红叶李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轻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动而与盆壁分离,把花盆过来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与中指轻轻夹住植株,手腕与指尖顶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从底孔把根土向下顶,让植物脱出来。脱出来后,用双掌轻轻拍打盆土,让多余的土壤脱落

常用养殖。

毛桃、李、梅、杏等作砧木,以枝接法嫁接。用桃作砧木嫁接的植株,生长势旺,叶色紫绿用梅实生苗嫁接植株叶色鲜亮。嫁接苗成活后1—2年可出圃栽培

常在梅雨季节用高空压条法。离枝顶20—25厘米处环状剥皮,用潮湿腐叶和薄膜包扎秋季即可剪离定植

本地近年试验证明扦插也是可行的。秋季选用当年生枝条10—15厘米,仅留顶端1—2厘米,插入疏松沙土中,遮阴保湿来年春季即可出圃移栽插穗生根处理提高成活率

病虫防治: 红叶李的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金龟子、刺蛾、夜蛾、大蓑蛾和介壳虫

4月上中旬会大量发生,可选用10{bf}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一遍净1号)1500倍液、40{bf}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

可用40{bf}三氯杀螨醇乳液1000倍液喷杀

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高发期,选用40{bf}氧化乐果1000倍液、90{bf}敌百虫原液800倍液防治效果比较好。

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均有危害,可选用80{bf}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BT乳液1000倍液、4.5{bf}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

用10{bf}吡虫啉1500倍液喷杀。

红叶李抗病性很强,常见病虫害是细菌性穿孔病、叶斑病和炭疽病,可用1:1:100波尔多液体或70{bf}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红叶李的土培 春季4月中旬至5月中旬进行,在压条上选择适宜部位用嫁接刀刻划两道刻痕,间距在1.5厘米左右,然后对刻痕间的表皮进行环剥,环剥后立即套上塑料袋,并在下刻痕下部将塑料袋系死,然后将调好的沙壤土泥浆放入塑料袋,捏成球状,泥球要将环剥处包裹住,并使其处于泥球的中部,然后将塑料袋上口系死。

1、红叶李 移植春、秋为主,尤以春天为好。栽培过程中,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施肥2—3次。嫁接苗应及时去掉砧木的萌蘖,光照不强时,叶色将变绿不鲜艳。对过长枝条进行修剪,同时剪除过密的弱枝、病枝枯枝,形成圆整的树冠。

2、红叶李虽然喜肥,但每年只需要在秋末是一次肥即可,而且要适量,如果施次数过多或施肥量过大,会使叶片颜色发暗而不鲜亮,降低观赏价值

3、红叶李秋季要控制浇水,因为水大会引起枝条徒长,在冬季遭受冻害。

欢迎分享转载→ 红叶李的养殖方法:秋季控制水量避免枝条过度生长,在冬季遭受冻害

用户评论

精品推荐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