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功效作用 > 本文内容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1-12-12 15:54:35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782)

秦艽中药名。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μ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的功效。主治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主治

1、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

2、中风不遂:本品既能祛风邪,舒筋络,又善“活血荣筋”,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四肢拘急,舌强不语等。

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本品能退虚热,除骨蒸,亦为治虚热要药。

4、湿热黄疸:本品苦以降泄,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

5、本品尚能治痔疮、肿毒等。

6、西医诊为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痛风、腰椎间盘脱岀症、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属风寒湿痹型或风湿热痹者,脑血管意外属风中经络型,黄疸型肝炎属湿热内蕴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9g。

禁忌

1、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奎宁、麻黄素、阿托品配伍,可致沉淀,影响吸收,不宜与强心苷配伍,可导致中毒

(2)不宜与降血糖药配伍,可以拮抗药效,不宜与水杨酸制剂配伍,易促成消化性溃疡。

(3)不宜与排钾利尿药(氢氯噻嗪等)配伍,易致低血钾。

2、饮食禁忌:不宜与牛乳同用忌温热、辛辣食物

注意事项

1、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奎宁、麻黄素、阿托品配伍,可致沉淀,影响吸收,不宜与强心苷配伍,可导致中毒。

(2)不宜与降血糖药配伍,可以拮抗药效,不宜与水杨酸制剂配伍,易促成消化性溃疡。

(3)不宜与排钾利尿药(氢氯噻嗪等)配伍,易致低血钾。

2、饮食禁忌:不宜与牛乳同用忌温热、辛辣食物。

化学成分

本品含秦艽碱甲、乙、丙,龙胆苦苷,当药苦苷,褐煤酸,褐煤酸甲酯,栎瘿酸,α-香树脂醇,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镇静、镇痛作用,大剂量有兴奋中枢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降压、减慢心率作用。

3、抗炎、抗过敏作用: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兴奋下丘脑-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对过敏性休克有保护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病毒、细菌、真菌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此外,秦艽还有定的升高血糖、抑杀疟原虫、促进胃液及盐酸的分泌、利尿、退热、拮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对肠管的收缩作用。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2、《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等治风寒湿痹,可配天麻羌活当归川芎等,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2、治中风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恶风恶寒者,可与升麻、葛根防风芍药等配伍,如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

3、治肺痿骨蒸劳嗽,可与人参、鳖甲、柴胡等配伍,如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治小儿疳积发热,多与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

4、亦可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等配伍,如山茵陈丸。以降泄,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圣济总录》)。

相关配伍

1、秦艽配络石藤:二者均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和清热之功。二药合用,适用于风湿化热之痹痛,四肢拘急,麻木等。

2、秦艽配海桐皮:海桐皮为祛风通络、化湿之品,除风湿而偏治下部秦艽则偏治于上部。二者合用,直通上下,适用于风湿痹阻、气血瘀滞之周身肢节疼痛,以及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肢体拘挛疼痛。

3、秦艽配地骨皮:二药皆能清热除蒸,但秦艽偏于清热邪郁伏地骨皮偏于凉血滋阴,清阴分之热。二者相配,则清热除蒸之效较佳。适用于热病余邪不尽,邪伏阴分,或骨蒸潮热。

4、秦艽配白薇:秦艽可祛风湿、止痹痛、祛湿热白薇清解透达,清实热,退虚热。两药合用,祛风湿不燥烈伤阴,清热凉血不郁闭,具有通达之性,相辅相成,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功平和有效。适用于痹证属阴虚热痹者,或寒湿痹证久用温燥之品,将行化热,或关节红肿,风湿活动者。

5、秦艽配鳖甲:二药均有退蒸除热作用。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剂,退虚热、除骨蒸在于辛散宣清鳖甲退虚热在于补益阴血。二者配合,补清共用,共奏养阴透肌退热之功为治疗骨蒸虚热之常用药对。适用于虚劳潮热、骨蒸盜汗。

6、秦艽配天麻:秦艽可祛风胜湿,疏筋通络,和血止痛天麻能祛外风,通经活络两药相须为用,有祛风除痹,通络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及中风手足不遂或麻木等。

7、秦艽配茵陈:秦艽清热利湿退黄,外通经隧,内导二便茵陈利湿化浊退黄,善治黄疸。两药相配,利湿退黄的作用更著。适用于湿热黄疽,小便不利。

8、秦艽配柴胡、甘草:秦艽苦辛微寒,外宣内清,能清热邪,退骨蒸柴胡辛凉清透,专主升散,能透肌表,解郁热,散邪气甘草甘缓和中,解毒清热。三药相配,既清且透,清热退蒸止痛的作用显著。适用于虚劳烦热,热痹关节肿痛以及外感发热身痛等。

鉴别用药

1、秦艽与独活:二者均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但秦艽虽为风药,而质地滋润,无苦燥伤阴之弊,故能养血通络性微寒,能祛风清热,尤适宜于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且秦艽还能清疳热,退虚热,除湿热,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而独活苦辛而温,为祛风除湿散寒要药,以入肝肾为主,且性温而燥,其祛风燥湿作用优于秦艽,尤适用于风寒湿痹寒湿较重者。且独活又能祛风散寒止痛,也可用于风寒挟湿表证、伏风头痛、风火牙痛等。

2、秦艽与防风:两者均为风药中之润药,均能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等。但秦艽味辛苦、性微寒,能养血通经舒筋,清热除蒸退黄。可用于治疗风中经络,手足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小儿疳积发热等。防风为辛温解表药,辛甘温,以辛散解表为主,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又能通治诸风,既祛外风,又息内风,用治破伤风、小儿高热急惊等炒炭后能止血止泻,用于肠风下血、腹痛泄泻。

3、秦艽与龙胆:两者来源接近,均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都能清湿热,湿热黄疸都可应用。但秦艽祛风除湿,性微寒而不燥,素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虽祛风除湿,但不损阴液,多用于风湿痹痛因其能凊退虚热,故骨蒸潮热,妇人胎热,小儿疳热也可用之。龙胆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作用甚强,主泻肝经实火与下焦湿热,肝火目赤头晕耳聋、胁痛口苦,肝热动风抽搐以及湿热下注阴肿阴痒、带下尿赤等,均可应用。

4、秦艽与威灵仙:两者同为祛风湿药,均能祛风除湿,对风湿痹痛,肢体不利等有较好疗效,尤对下半身风湿更为适用。但秦艽性微寒能清热,质地滋润,祛风不燥,且以除湿为主,故治疗风湿偏热证且湿邪较重者较好。秦艽还能养血舒筋,治疗半身不遂,又可清热退蒸,治疗骨蒸劳热及湿热黄疸等。此外,威灵仙咸以软坚,能治疗癥块及骨鲠性温而善走窜,故治疗风湿偏寒证之疼痛明显或肢体伸展不利、麻木,甚至瘫痪者较好。

相关药品

痛风定胶囊、强肝糖浆(丸)、追风透骨丸、风湿液、祛痹舒肩丸。

相关方剂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药膳食疗

滋阴降火茶:

1、功效:滋阴降火、润燥通便、清热除烦。适用于唇红口臭、口干咽燥,食欲不佳、大便干燥。

2、原材料玉竹、秦艽、枸杞各9g,山药15g,沙参15g,冰糖适量(3天份)。

3、做法:将以上药材分别洗净,加适量水,煮约45分钟,过滤后加入冰糖,即可代茶饮用

4、用法:每天2杯,代茶饮,可坚持服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播种后3-5年采收。秋季采挖质量较好。挖出后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达乌里秦艽挖根后,搓去黑皮,晒干。

炮制方法

1、秦艽: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酒秦艽:取秦艽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中,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秦艽片100kg,用黄酒1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酒秦艽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栎瘿酸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鉴别〕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5μl和上述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5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1、秦艽: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

2、麻花秦艽:根略呈圆锥形,长8-18cm,直径1-3cm主根下部多分枝或多数相互分离后又连合,略成网状或麻花状,故习称麻花艽。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3、粗茎秦艽: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长12-20cm,直径1-3.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向扭转的皱纹根头有淡黄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味苦、涩。

4、小秦艽: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饮片性状

1、秦艽:参见“药材”项。

2、酒秦艽:颜色加深,略有酒香气

常见伪品

伪品:

1、红秦艽:为唇形科植物甘肃丹参SalviaprzewalskiiMaxim的干燥根。形态特征见丹参项下。

2、黑大艽:为毛茛科植物牛扁Aconitumbarbatumvar.puberulumLedeb.的根。其根略呈圆锥形,长10-20cm,直径3-5cm,根头部多为数个合生向下渐扭在一起成网状孔纹。表面棕褐色,有的栓皮部分脱落,而显浅黄白色。体较松,质脆,易折断。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粗茎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

形态特征

1、秦艽: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租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麻花秦艽:多年生草本,高10-20cm。主根粗壮,圆锥形。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叶背面的主脉宽阔,隆起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较少成聚伞花序,有长梗花萼筒黄绿色,膜质,一侧开裂,萼齿2-5,等长花冠管状,黄色,漏斗形,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下部子房上位,1室,有2个侧膜胎座。蒴果,开裂为2个果瓣,椭圆状披针形,柄长7-12mm。种子褐色,有光泽,狭长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3、粗茎秦艽: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根粗大,大部或全部分裂为小根,相互缠绕右旋扭结一起。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上,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叶片较大,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4-5cm,先端稍尖,全缘,主脉5条纵贯叶片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茎粗壮而短,稍倾斜,花多数,无花梗,在茎顶簇生呈头状,稀腋生作轮状花萼管仅于顶端一侧开裂,萼齿极浅或无花管壶状,长2-2.2cm,黄色或蓝紫色,长约3cm,裂片先端微尖,内部有斑点雄蕊5子房长圆形,有柄。蒴果内藏,长圆形,无柄。花期6-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1、秦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及四川。

2、粗茎秦艽: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3、麻花艽:分布于湖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

道地产区

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1、秦艽:生于海拔400-2400m的山区草地、溪旁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

2、麻花秦艽:生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边。

3、粗茎秦艽:生于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

生长见习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宜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选生长3年以上的老株采种,晾干。早春撒播或条播,播幅3cm,深1cm,沟距25cm,每1h㎡用种7.5-10.5kg。

病虫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可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防治。

欢迎分享转载→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用户评论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