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功效作用 > 本文内容

荩草的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5-07-25 05:20:02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133)

荩草,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荩草Arthraxonhispidus(Thunb.)Makino的全草。全国均有分布。具有止咳定喘,解毒杀虫之功效。常用于久咳气喘,肝炎,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疮疡疥癣。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定喘,解毒杀虫。

主治

用于久咳气喘,肝炎,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疮疡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相关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荩草,《本经》下品。《唐本草》以为即《尔雅》菉、王刍。《注》:菉,蓐也。此即水中草之似竹者,医者罕用。”

《本经》:“味苦,平。”

《别录》:“无毒。”

《福建药物志》:“微苦,平。”

《本经》:“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

《吴普本草》:“治身热邪气,小儿热气。”

《药性论》:“治一切恶疮。”

《新修本草》:“洗疮有效。”

《吉林中草药》:“驱寒定喘。”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降逆,止咳,解毒,祛风湿。主治肝炎,久咳气喘,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腺炎,乳腺炎外用治疥癣,皮肤瘙痒,痈疖。”

《福建药物志》:“除湿。主治阑尾炎,淋浊。”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气喘上气:马耳草12g。水煎,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2.治疥癣,皮肤瘙痒,痈疖:荩草60g。水煎外洗。(《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9月割取全草,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荩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细弱无毛,基部倾斜,高30-45cm,分枝多节。叶鞘短于节间,有短硬疣毛叶舌膜质,边缘具纤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8-15mm,除下部边缘生纤毛外,余均无毛。总状花序细弱,长1.5-3cm,2-10个成指状排列或簇生于秆顶,穗轴节间无毛,长为小穗的2/3-3/4,小穗挛生,有柄小穗退化成0.2-1mm的柄无柄小穗长4-4.5mm,卵状披针形,灰绿色或带紫色第1颖边缘带膜质,有7-9脉,脉上粗糙,先端钝第2颖近膜质,与第1颖等长,舟形,具3脉,侧脉不明显,先端尖第1外稃,长圆形,先端尖,长约为第1颖的2/3,第2外稃与第1外稃等长,近基部伸出1膝曲的芒,芒长6-9mm,下部扭转雄蕊2花黄色或紫色,长0.7-1mm。颖果长圆形,与稃体几等长。花、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全国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草地和阴湿处。

欢迎分享转载→ 荩草的功效与作用

用户评论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