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功效作用 > 本文内容

绒毛粉背蕨的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2-05-20 05:50:01源自:https://www.ct010.com作者:植物大百科阅读(621)

绒毛粉背蕨,中药名。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Leptolepidiumsubvillosum(Hook.)HsingetS.K.Wu[CheilanthessubvillosaHook.Aleuritopterissubvillosa(Hook.)Ching]的全草。绒毛粉背蕨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

用于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解毒,消炎利尿,活络止痛。治肝炎,咽喉炎,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跌打肿痛,风湿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痢疾、肠炎、肝炎、咽喉炎、泌尿系炎症:绒毛粉背蕨9-15克,煎服。

2、风湿、跌打肿痛:“绒毛粉背蕨9-15克,煎服。(1-2方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

形态特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直立,密被深棕色、半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5cm,深棕色,具光泽,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腹面有秕糠状毛叶片纸质,背面无粉,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5cm,宽3-6cm,基部心形,尖端渐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羽片7-9对,近对生,无柄,下部羽片较大,三角形或宽卵形,长3-4cm,宽1.5-2.5cm,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下侧1片最大,常为羽状分裂,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脉羽状,分离。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成熟后靠接囊群盖膜质,灰白色,连续或中断,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600-3900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

欢迎分享转载→ 绒毛粉背蕨的功效与作用

用户评论

© 2013-2028 -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